1樓:西瓜海鷗
我尋思這不是一件挺好的事嗎。
這是實實在在的堆料了吧,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最終體驗,但是調教應該是建立在硬體的基礎之上的吧,如果Redmi K50把它調教的不好那麼到時候大可以罵,現在真沒必要。
也別說到手就把震動關了,馬達是核心科技這些話,有些人對震動無感,但是有些人是喜歡的啊,馬達雖然不是核心科技,但確實也會影響使用體驗。
所以我覺得這一點等實際體驗過在評價比較好,如果調教的不好你可以罵,但如果調教的還不錯的話也請多誇兩句。
2樓:
怎麼總有人把這件事當大好事呢?
紅米k50使用體積最大的震動馬達,這不就說明紅米k50的機身變大了嘛。
震動馬達
大體積馬達,大震動頻率不代表體驗會有多好。主要是軟體方面的適配,還有震動強度的適配。
iPhone的線形馬達是很大,但並沒有影響機身體積(電池容量小,不影響使用體驗)。
而紅米K50就不見得如此了,大螢幕、大馬達、大尺寸,不見得到時候配上大電池。它能有個4500毫安,就算是及格水平了。
我也不是說有了這個最新的馬達就會有多壞,而是既有優點也會有缺點,我們就看到時候是不是利大於弊了。
大家還是等紅米K50釋出吧!
3樓:羽墨
希望這次K50系列能用塊高素質的螢幕吧。
馬達這玩意……在使用者與手機的互動中忽然也發揮著一定作用,但架不住廠家的“削弱”。
K40的馬達,從釋出後幾個月的時間來看,明顯被一次一次的“削弱”,也不知道是為了省電還是圖個啥。
相對來說,你給上一塊高素質的螢幕會讓使用者的感知更強!
4樓:Navis Li
都是瑞聲的產品,尺寸大一定代表大部分的規格效能更好。
體積和震動量的大小基本呈正相關,也就是說體積越大,震得越厲害。
一般來說,越重尺寸越大的機器,就需要越大的震動量,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,比如說 iPhone 的 mini 尺寸產品就比 Pro Max 尺寸產品的馬達更小,但是它們倆的震動體驗基本是一致的。
所以震動馬達並不能只看大小,也不需要盲目提升大小,畢竟多了會擠佔機身內部的空間,影響其他部件。
硬體上的指標還有振動頻率,啟停延時,諧振頻率等等。
振動頻率的範圍還有啟停延時決定了它能模擬什麼樣的震動效果,100Hz 時間 1 秒的震動可能就是嗡嗡嗡,500Hz 0.2 秒的震動可能就是噠噠噠。
諧振頻率則是馬達達到最大震動量時的頻率,K50 震動馬達的提供商瑞聲科技認為 130Hz 的諧振頻率會是人覺得最舒適的頻率。
硬體上,Android 尺寸最大了,也是瑞聲科技能拿出來最好的產品了,如果 K50 比較厚比較大的話,那用小尺寸的馬達確實可能不夠。
但是硬體決定理論天花板,軟體定義實際天花板,具體的表現還是要看我米到底怎麼調。
說不定可以是。
5樓:
啟停延時,5ms。諧振頻率FO,130Hz都是明寫著的技術規格
作為KOL或者數碼愛好者,基本資料資訊都拿不到就別高談闊論某些“廠商繞不開的人”,這會又跑出來扯市場和看好不看好?
閣下哪位啊?需要你看好?“十竅通了九竅”的貨色,也配?
尺寸大一定代表大部分的規格效能更好
這脫離前提的一句,就是一句絕對的錯話,還扯個屁大部分?
技術指標不考慮?製程工藝不考慮?架構代差完全無視是吧?
根本不是同一代馬達技術的玩意,到這會就尺寸能代表一切
還轉去扯啟停延時和諧振頻率FO?以為能趁機貶低一下麼?
實際上暴露你乎KOL水準是真不行,公開技術規格都拿不到沒水平的果粉只四處重複尺寸優勢
卻無視iPhone現在馬達僅當年一半
振動量在尺寸縮小的時候,依舊保持
按照尺寸至上論iPhone如今也是樂色
1016的穩態振動近2,瞬態振動達3.612 Pro Max穩態堪堪破1,瞬態超過3約7成的體積,做到了超越指標的振動量
不會吧不會吧,某些果粉振動量都不會看?
都是高整合,為什麼一會優勢一會劣勢?
還是說只有你果的進步,才配稱為進步偶爾接受一下科技的進步是很大障礙?
任何時候同效能更小尺寸都更值得誇
手機上大一點都不算事,好歹手機整體總體積有這麼大
手錶佔據比例才是誇張,佔了接近1/3一個電池的空間
不過反正都是一天一充,多1/4-1/5似乎依舊不能2天0815才宣傳不到半個月的Android最好X軸1016體積提升50%,但是振動量提升超60%代表不是單純疊體積和尺寸,而是技術有提升
釋出Cue到Redmi,除了首發,有概率短期獨佔
體積略大,因此基本是不太在乎尺寸的效能機型用
考慮OVM目前狀態看,短期也只有Redmi可能安排
當然也可從命名“Cyber”合理猜測聯合研發可能性
可以吹果子把控著從系統到硬體,因此調教獨一檔但是不能否認硬體上,這玩意已經確實能夠媲美